图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4月10人在中国海南博鳌亚洲经济论坛路透社照片
中国官方连续高调表态扶持民营经济,但专家指中国国企挤压民企是客观现象,而且民企与国企竞争中性很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给民营企业家回信坚持扶持民企的政策与立场。
据中央社说,中国民营企业困境问题发酵,加上迫于外界压力,官方近来提出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原则”。不过,在官方仍主张做大做优国企下,分析认为,要让国企和民企公平竞争并不容易。
竞争中性概念出自1996年澳大利亚的相关政策文件,指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同样的条件和地位,国有企业不因产权属性而获得特殊待遇,以此确保国企和民企的公平竞争。
报道说,华夏时报日前引述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115个,其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而中国国企的现状与欧美诸国力推的“竞争中性”要求有较大差距,自然引发外界对不公平竞争的担心。
另一篇报导指出,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确认的“竞争中性”内涵包括:企业经营形式、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共8方面的规范。
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认为,竞争中性作为一个理念来谈是容易的,要落实则很困难,上述“没有一个方面好达到”。
报道说,举例来说,国企的成本确认困难,债务中性也不可能,因为国企的很多债务可以豁免、债转股,民企不行。国企融资可以得到政府的隐性担保,民企不可能。
据聂辉华说,如果官方真的在力推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国国企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改革,因为“1998年之后,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革”。他表示,对这个改革方向表示审慎乐观,但不要低估达到目标的艰巨性,且最大关键是国企要尽可能减少
跟民企的竞争。
报道说,包括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刘鹤等人近来频对民营企业信心喊话,中国央行并祭出定向降准、增加央行贷款和重贴现额度等多项针对民企融资的有利措施。
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期问题,只是反映出民营企业和国企资源不对等的一个例子。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及答问实录公布,表示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受到关注。
据中央社报道,中国官方的相关表态,其实是在国际压力的背景下做出的。今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美方在意的除了贸易逆差,还有中国基于补贴国企发展产业政策的不公平竞争。
5日落幕的2018年20国集团工商峰会(B20)上,大会文件建议11月底举行的20国集团(G20)会议应达成协定,限制或去除有利国有企业并导致竞争扭曲的政策。
报道说,当时,中国工商界代表发出声明反对这份文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